欢迎光临范耀祖的个人网站,关注生活,福利,以及网络营销心得!

“春温、夏凉、秋润、冬补”这八字养生原则【秋润非大补】

中医学讲义 fancy 2℃

“春温、夏凉、秋润、冬补”这八字养生原则,如何与五脏六腑、四季节气及传统文化相呼应。

总纲:天人相应

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的核心思想是“天人相应”或“天人合一”。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,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,两者息息相通。四季的轮回、气候的变化,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内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。因此,养生必须顺应四时之变。


一、春温 —— 升发疏泄,养肝护胆

  • 对应季节节气:春季(立春至立夏),包括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。此时阳气初生,万物复苏,冰雪消融,草木抽芽。

  • 对应脏腑肝、胆。肝在五行中属木,与春气相通。肝主疏泄,性喜条达而恶抑郁,与春的“生发”之性一致。

  • 中医解释

    • 春温:春季虽然天气转暖,但余寒未尽,人体腠理(皮肤毛孔)开始变得疏松,对寒邪的抵抗能力减弱。且春季阳气初生,需要小心呵护,如同呵护幼芽。因此,饮食上宜用温性食物(如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豆芽、香椿等)来助阳气的升发,疏散冬季蕴积体内的寒气,这就是“春温”。

    • 养肝:肝气在春季最为旺盛,但也容易因情绪、压力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。肝气不舒则易出现情绪低落、烦躁易怒、胸胁胀痛等。因此,春季养生重在疏肝理气,保持心情愉悦,多外出踏青,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。

  • 传统文化体现

    • 饮食:有“尝春”的习俗,如吃春饼、春卷,里面包裹的正是新鲜的辛香蔬菜,符合“温”和“升发”的原则。

    • 活动:春天是踏青、放风筝的时节,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舒展筋骨,畅通气机,呼应肝的“疏泄”功能。

    • 谚语:“春夏养阳”,春季的“温”正是养阳气之始。


二、夏凉 —— 清热祛湿,养心护小肠

  • 对应季节节气:夏季(立夏至立秋),包括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。此时阳气最盛,气候炎热,雨水充沛,万物繁茂。

  • 对应脏腑心、小肠。心在五行中属火,与夏气相通。心主血脉,藏神,其华在面。

  • 中医解释

    • 夏凉:夏季暑热邪气盛行,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气(即“气阴两伤”),导致心烦、口渴、大汗、乏力。因此,饮食上宜清凉、解暑,如西瓜、绿豆、黄瓜、苦瓜、荷叶等,以清除体内的热邪,补充流失的津液,这就是“夏凉”。

    • 养心:暑热之邪最易扰心,导致心神不宁、失眠多梦。因此,夏季养生重在清心火、养心阴。所谓“心静自然凉”,通过静坐、听音乐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尤为重要。同时,夏季多湿,易困脾胃,需兼顾祛湿。

  • 传统文化体现

    • 饮食:有饮酸梅汤、绿豆汤,吃西瓜解暑的习俗。这些天然“凉品”是应对炎夏的智慧。

    • 起居:传统文化强调“午休”,顺应夏日昼长夜短,避免正午烈日,正是为了保护心气。

    • 哲学:《周易》中夏季对应“乾卦”,象征阳气的鼎盛,但“亢龙有悔”,提示物极必反,因此需要“凉”来平衡,防止过亢。


三、秋润 —— 滋阴防燥,养肺护大肠

  • 对应季节节气:秋季(立秋至立冬),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。此时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天高云淡,气候干燥,万物成熟凋零。

  • 对应脏腑肺、大肠。肺在五行中属金,与秋气相通。肺主气,司呼吸,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且“肺为娇脏”,喜润恶燥。

  • 中医解释

    • 秋润:秋季最大的气候特点是“燥”。燥邪容易通过口鼻、皮毛侵犯肺部,耗伤肺津,导致口干、咽干、鼻干、皮肤干燥、干咳少痰、大便干结等。因此,饮食上宜滋润、滋阴,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山药、蜂蜜、芝麻等,以润肺生津,抵御燥邪,这就是“秋润”。

    • 养肺:秋季养生核心是滋阴润肺。同时,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燥常导致肠燥便秘。保持呼吸道和肠道的湿润通畅是秋季健康的关键。

  • 传统文化体现

    • 饮食: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但古时更注重“润补”而非“油腻大补”。秋日食梨、饮桂花酒、吃藕,都是“润”的体现。

    • 诗词:文人墨客常以秋寄情,但也深知秋之悲凉(悲秋)易伤肺。因此,传统文化也强调秋季要保持乐观,避免悲伤情绪,这与中医“悲伤肺”的理论不谋而合。

    • 节气:白露、秋分时节,民间有注意保暖、防止寒邪袭肺的提醒。


四、冬补 —— 闭藏补肾,养肾护膀胱

  • 对应季节节气:冬季(立冬至立春),包括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此时天寒地冻,阳气潜藏,阴气最盛,万物蛰伏。

  • 对应脏腑肾、膀胱。肾在五行中属水,与冬气相通。肾主藏精,为先天之本,是人体阴阳的根本,主骨生髓。

  • 中医解释

    • 冬补:冬季自然界进入“闭藏”状态,人体也应与之相应,将阳气和精神内守,为来年的生发储备能量。此时进补,最易被身体吸收和蕴藏。饮食上宜用温补的食物(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核桃、桂圆、枸杞、黑芝麻等),以温补肾阳,滋养精血,这就是“冬补”。

    • 养肾: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,而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。冬季养生重在温补肾阳,填精益髓。要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出汗和劳累,以免扰动阳气。

  • 传统文化体现

    • 饮食:北方吃饺子、涮羊肉,南方吃膏方、腌腊肉,这些都是“冬补”文化的具体表现。冬至被视为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,是进补的重要时间点。

    • 习俗:“冬藏”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如减少剧烈户外活动,注重休养生息。

    • 哲学:道家思想中的“无为而治”,在冬季体现为顺应自然的“静”与“藏”,厚积薄发,以待来年春日。

总结

“春温、夏凉、秋润、冬补”不仅仅是一句饮食口诀,它是一套完整的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动态养生哲学

  • 核心逻辑:遵循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自然规律。

  • 内在联系:四季轮回,环环相扣。冬季“补”得好,来年春季“生发”才有基础;春季“疏泄”得当,夏季“生长”才能茂盛;夏季“清暑”及时,秋季“收敛”才能顺利;秋季“润燥”充分,冬季“闭藏”才有物质基础。

这套智慧教导我们,人的生命活动应与天地自然同频共振,通过调节饮食、情志和起居,达到阴阳平衡、气血调和、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
转载请注明:范耀祖 » “春温、夏凉、秋润、冬补”这八字养生原则【秋润非大补】

喜欢 (0)